top of page
作家相片Abel Fung

阻礙你財富自由的天敵

發布時間: 2024/08/21 15:39

最後更新: 2024/08/21 15:39




理財,第一講增值,第二講節約,老一輩常言:「有錢人,好多係年輕時慳返嚟」。某程度上,投資理財要有「本金→要堅持→要有時間滾存」,那麼,其天敵又會是甚麼?

投資理財的天敵,浪費、虛耗、債台高築,其常見的成因,就是那種「唔覺唔覺,讓你理財失覺」的消費行為模式。


像近年外國興起的「先買後付」(Buy Now Pay Later,BNPL)的消費模式,讓消費者將購物帳單分期付款,間接鼓勵消費。但凡事有兩面,對於自我掌控能力較弱的朋友,就要當心墮入「理財失覺」(被痲痺了)的境況。


BNPL:方便的消費模式

「先買後付」顧名思義,就是「先買」(Buy Now)和「後付」(Pay Later),讓消費者購物時僅需支付「首期」,然後分期向平台支付餘額,這是疫情後經濟低迷之際,為了刺激消費而興起的消費模式。跟大家熟悉的「信用卡分期付款」很相似,分別是提供分期的平台不是信用卡公司,而是其他平台。


早在2009年, eBay(美:EBAY)就率先發現「先買後付」的潛力,收購了當時正在營運的綫上支付公司Bill Me Later,企圖搶佔學生、自由工作者等無卡人士的市場。然而,當時的市場並未接受這種模式。直到瑞典初創的金融科技公司Klarna將這種支付模式應用到電子商貿之中,「無卡」也能先買後付的概念才真正引起大眾的注意。現時,除了Klarna外,澳洲的Afterpay(美:APT)、PayPal(美:PYPL)的Pay in 3都已經非常普及。


使用「先買後付」購物,最吸引人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輕鬆入手心儀的商品,不必一次性支付大筆金額,資金運用更靈活。消費者只要按時付款,平台一般是不會收取利息,這樣比信用卡分期付款更為划算。更重要的是,申請和使用「先買後付」流程簡便,平台不會查看用戶的信貸記錄,這對於信貸記錄不佳或不想留下信貸記錄的消費者來說,是一個非常吸引的選擇。


先買後付容易引致過度消費

只是「先買後付」看似方便,但卻暗藏風險。由於它將原本一筆過的大額帳單分期付款,每月須負擔的金額數目不大,容易讓預算緊絀的消費者產生錯覺,高估了自己的負擔能力,便不自覺地購買更多非必需品,出現過度消費。雖然「先買後付」通常提供免息分期,但假如逾期還款,平台就會徵收行政費、利息等,讓開支增加。


股神建議: 分辨想要Vs需要

「先買後付」揭示了現代人消費習慣的轉變,也反映出部分人正面臨財務困境。這種看似方便的消費模式,雖然能暫時紓緩資金壓力,卻掩蓋了長遠會出現的理財問題,是可怕的消費陷阱。


根據股神巴菲特的理財觀念,無論他的淨資產有多少,他的需求和慾望都很少,讓自己持續有資金用於儲蓄與投資。他更強調,在買東西結帳前,先問自己這東西是「想要」(want)還是「需要」(need)?


巴菲特的理財觀點提醒我們,理財的核心在於控制慾望,避免過度消費。先儲蓄後消費,假設儲蓄完還有多餘的錢,更該把錢花在對的地方,過度省錢或花錢都不是明智的理財方法。

想要達至財務自由,我們必須保持理性的消費觀念,避免陷入過度消費的陷阱,在不經意間背上沉重的財務負擔。


撰文:Capstone 72創辦人胡寶兒


0 次查看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